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记忆遗产重现历史“海邦剩馥”吐露芬芳——读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0 1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6年11月,由《闽南侨批大全》(以下简称《大全》)编委会策划,黄清海、苏通海和林南中担任主编的《大全》第一辑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辑共15册,收录了1884—1992年间闽

2016年11月,由《闽南侨批大全》(以下简称《大全》)编委会策划,黄清海、苏通海和林南中担任主编的《大全》第一辑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辑共15册,收录了1884—1992年间闽南地区侨批及相关资料6000多份,实录了侨批、回批、信局汇票、汇款单据、电汇单等大量的原始资料,涉及的海外地域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7个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侨批,又称“番批”、“银信”。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民众自古就有出洋谋生的传统,侨批是他们经由民间渠道转至国内眷属家书和汇款凭据的合称。侨批大规模盛行于19世纪中期,前后经历约150年,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末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侨批所反映的内容极其丰富,详细展现了华侨赡养父母妻儿、接济国内亲属同胞、壮大宗族的生活细节;完整追溯了水客与侨批局秉承信誉为首、便民为上原则的发展历史;详尽记录并还原了华侨支持辛亥革命、支援祖国抗战、捐资家乡公益的庄严历史;清晰勾画了中国近代金融、邮政变迁历史中“水客”—“批局”—“邮局”—“银行”的演进脉络,是关于我国近现代东南沿海地区和海外华人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记忆。侨批作为具有高度原始性和唯一性等特征的珍贵文献资料,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极高,国学大师饶宗颐赞誉其为“海邦剩馥”,认为侨批文书与徽州的契据、契约价值相当。[2]2013年6月18日,由福建、广东两省联合申报,“侨批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财富。 侨批蕴含的史料翔实丰富,是研究华侨史、社会史、经济史、金融汇兑史、对外经贸史、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等的珍贵档案文献,然而,由于其展现的特定历史视角和地域生活内容与现今日常经济生活现状相距较远,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人对于侨批这一特殊历史载体的了解和认识比较薄弱,甚为缺憾。可喜的是,近些年,在一些专家学者和侨批收藏者、爱好者不遗余力的推动和宣传下,侨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术界对侨批的研究也取得了新成果,相关研究课题、专业性的论文专著和著作等不断涌现。[3]尤其可贵的是,侨批整理出版进程加速,广东省有关部门业已出版了《潮汕侨批集成》(第一、二、三辑),[4]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了潮汕地区侨批,为学术界提供了翔实的史料。此次《大全》第一辑的隆重出版,适时填补了同为中国最大国际移民迁出地、侨批分布重镇—福建省关于侨批档案整理和公开出版的空白,推进了我国侨批收录完备工作和历史研究工作。 首辑出版的《大全》15册丛书,集中体现了4个鲜明特点: 第一,原貌呈现第一手资料,突出了侨批作为史料载体的珍贵价值。史学研究最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对史料的广泛搜集分类。由于历史原因和使用上的特殊性,侨批资料除了由各类文史档案馆、博物馆和个人有意识征集保护外,还有不少分散于侨乡民间和海外侨胞手中。本辑《大全》取材于黄清海、黄义泉、苏通海和林南中4位藏家的闽南侨批藏品,并系统分类、梳理、扫描出版,为侨批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可以为研究者提供细致的侨批信息,而且便于研究者对闽南侨批进行全貌的观照了解和准确的定位、评价。 第二,纲目中“行政地域”与“家族”双线并行,既在内容上突出重点,又在编辑体例上体现创新。为了突出侨批资料的家族性,该书1~3册重点介绍了福建同安县锦宅乡黄开物、石狮永宁蔡天保和南安码头刘氏3户数量多的家族侨批,以家族系列整理,便于对该家族的不间断研读,有连续系统性和时空完整性。其他各册则按照行政地域、侨批量多少的分级层次进行排序,清晰明了,梳理出闽南侨批的基本脉络,为同行及相关学者构建了一个材料翔实、眉目清晰的研究平台。 第三,重视侨批史料形式的多样性,不囿于通常狭义的侨批(来回批)概念本身,将信局汇票、汇款单据、电汇单等原始细目资料专门另集2册收录,这是对于侨批文献的整体整理,便于研究者以全方位的视度审阅、研读和理解侨批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彼时侨批业存在的整体状态。 第四,《大全》各册均附录《侨批解读备查工具》,备有苏州码(商码、花码、番仔码、流水码)对应数字表、干支公元纪年对照表等工具,便于读者阅读之际及时查解正文相关细节。 本辑丛书主编黄清海是长年专注于侨批收藏与研究的学者,主持编写过《闽南侨批史纪述》、《抗战家书》和《菲华黄开物侨批:世界记忆财富》,发表的《闽粤侨批业与晋商票号之金融文化传承》、《闽帮侨批网络发展初探》和《侨批封美术欣赏》等研究论文为业内周知,[5]同时又是一位侨批藏量丰硕的收藏家,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已收集有侨批数万件,林林总总,此次不吝奉出,乃成《大全》第一辑收录侨批之主体,且幸且感。 搜集零散各方的闽南侨批至一处,已是一件充满困难和挑战的繁琐工作,而将数量庞大的侨批分类、梳理并集册出版,则更需要相当水准的侨批专门调研基础和研究能力,方能做到对彼时彼地纷繁庞杂侨批内容的准确无误和去伪存真、忠于原貌的表述。本辑丛书的完成和出版是一个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沉静研学过程,其意义正如该书前言中所说,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目的是“整合民间与公藏单位的侨批资源……希望能整合各方力量,共同保护这一珍贵的世界记忆遗产”。这是本书的意义所在,同时,也是黄清海及其他编著者辛勤耕作于案牍灯下之殷殷初心。 由于侨批史料时间跨度长,家族背景、地名、民间术语、俚语称谓等可能发生较大变更,从而增加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难度,若能增添相应家族背景、往来缘由和内容概述等作为导读,则可使侨批史料更加具像和丰满。首辑《大全》尽管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但瑕不掩瑜,相信首辑发力推出之后,在编撰者的持续努力和大家关注之下,后继各辑将会不断更新更加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套《大全》在成为中国侨批研究领域全面而系统丛书的同时,对于侨批研究、侨史研究及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杨春:《侨批:历史符号申遗表决倒计时》,《南方日报》2013年4月21日。 [2] 刘进:《饶宗颐先生对弘扬侨批价值的贡献》,《八桂侨刊》2015年第4期。 [3] 部分研究成果参见陈春声:《近代华侨汇款与侨批业的经营──以潮汕地区的研究为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袁丁、陈丽园:《1946—49年国民政府对侨批局的政策》,《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第3期;焦建华:《近百年来中国侨批研究综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 年第2期;陈丽园:《侨批公会的建立与跨国侨批网络的制度化(1911—1937)——以潮汕为例的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2年第2期;陈丽园:《战后华南与东南亚侨批网络的整合与制度化——以南洋中华汇业总会为中心》,《东南亚研究》2014年第3期;焦建华:《太平洋战争前潮汕沦陷区侨汇业研究(1939.7—1942.12)》,《南洋问题研究》2014年第1期;邓达宏、邓芳蕾:《侨批与侨乡民俗文化探析》,《东南学术》2015年第6期;焦建华:《试析近代侨批跨国网络的历史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5年第3期;程希:《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侨批业之视角》,《东南亚研究》2016年第4期等。部分著作参见王炜中:《潮汕侨批》,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曾旭波:《侨批丛谈》,潮汕历史文化中心,2010年;邓锐:《梅州侨批》,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苏通海:《漳州侨批史话》,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等。 [4]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010年、2015年。 [5] 详见黄清海:《闽南侨批史纪述》,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黄清海、沈建华:《抗战家书》,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黄清海:《菲华黄开物侨批:世界记忆财富》,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黄清海:《闽帮侨批网络发展初探》,《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黄清海:《侨批封美术欣赏》,《福建金融》2014年第9期;黄清海:《闽粤侨批业与晋商票号之金融文化传承》,《福建金融》2015年第1期。

文章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ynzyzyzz.cn/qikandaodu/2020/0720/377.html

上一篇:略论蜀与滇的文化关系
下一篇:市场憧憬深港通 南方A50净申购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