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云南公共图书馆功能的嬗变—1912-1945 年(2)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1 11: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总之,民国时期图书馆办馆思想体现出服务对象的大众化、服务理念的人本化等特点,显示出此时期云南公共图书馆在功能上的逐渐完善。 二、云南省公

总之,民国时期图书馆办馆思想体现出服务对象的大众化、服务理念的人本化等特点,显示出此时期云南公共图书馆在功能上的逐渐完善。

二、云南省公共图书馆功能逐渐完善的原因

(一)图书馆硬件设施的完善

早期云南省公共图书馆在面临馆舍狭小,馆藏数量、运营经费、阅览人数等较少的困难。1928 年,龙云政府通过了《教育经费独立案》,并指拨卷烟特捐作为省教育经费专款[4],其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也有了稳定的支持,各项硬件设施得以逐步改善,为其实现功能的转变提供物质基础

(二)社会教育运动的推动

辛亥革命后,民主和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启迪民智成为一大要务。云南省自1912 年开始积极推广小学教育,1921 年,云南省教育厅强调开展社会教育,1922 年将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国民教育)。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社会教育开始成为国民重视的重要事业,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识字教育、生计教育、健康教育、公共娱乐以及公民权利教育等,使得成千上万的民众接受了教育,摘掉了文盲的帽子[5],为其能够阅读奠定基础。随着识字群体的不断增多,设置分馆满足更多群众的阅读需求、对读者群体进行分类以满足结构性的阅读需求就变成非常迫切了,云南公共图书馆正是在这种社会运动的推动下实现了自身功能的完善。

(三)抗战时期的特殊要求

抗战时期,云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众多机构和高校内迁,大量的人口,特别是高文化素质的人口来到云南,因此抗战后期云南各大图书馆阅览人数均呈现大幅增加。同时,此时期需要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激发其爱国情感,图书馆便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合。特殊时期的人口迁移以及政治诉求成为云南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外驱力。

总之,动荡的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决定了云南公共图书馆事业只能在困境之中求发展,然而逆境中的拼搏却使其实现了在图书馆功能上的不断完善。这都是在与时代中的抗争中依势而为的结果,也是在社会教育运动的推动下、在硬件基础不断完善的保障下、在抗战大后方特殊的环境中不断求生求变求发展的结果。

[1]张志东.20 世纪上半叶(1901-1950年)云南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2]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省志·文化艺术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张晓.辛亥革命前的近代图书馆事业[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4):92~97.

[4]教育经费委员会、教育厅.云南省教育经费历年独立开支概况[Z].昆明:开智公司,1933:2.

[5]程志军.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图书馆的国家之一,但我国传统的图书馆更加注重对书籍的收集与保存,与近现代的图书馆在功能有很大不同。随着近代化的脚步创设和发展起来的云南公共图书馆,在时代的跌宕中摸索前进,逐步的实现了其功能的完善。1911 年至1945 年间,云南公共图书馆在文献的整理与收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截至1940 年,云南图书馆已成立编选、阅览、印售、事务四个部门,而志舟图书馆则有特藏、采编、阅览、推广、总务五个部门,图书馆内部体系完整建立。同时各公共图书馆的分类编目功能也逐渐完善。一、云南省公共图书馆功能的健全(一)文献整理与收藏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现代图书馆都强调文献的整理与收藏功能,20世纪上半叶的云南省公共图书馆在收集整理文献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14 年,云南省成立辑刻云南丛书处,附设于云南图书馆(时称云南图书博物馆),负责编印《云南丛书》,通过公开征集、专款购买等方式,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地方文献,这些珍贵的文献,对于传承和保护云南地方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抗战期间,民国机构及大学西迁,云南省图书馆积极与各机构展开合作,“与南京国立图书馆、燕京大学等交换图书”,有利于馆际间书籍品种的丰富。“与北平图书馆昆明办事处、西南联大图书馆互相传抄善本书籍”,有利于对善本古籍的保护,并扩大其影响力。[1]此阶段各个图书馆通过各种形式整理和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实现了图书馆的藏书功能,为下一步的藏书利用准备了物质基础。(二)大开书藏,服务文教有别于传统图书馆“藏书楼”式的功能定位,现代图书馆更注重通过各种手段将其资源面向大众,真正的走入平民百姓之中。首先,此时期云南省公共图书馆都重视针对不同人群设立对应的阅览室。云南图书馆于1923 年设立了普通阅览室、特别阅览室、妇女儿童阅览室。而昆华民众图书馆阅览室则在1932 年开设了四个阅览室,分别为普通报刊阅览室、杂志阅览室、妇女阅览室、儿童阅览室。成立于1926 年的昆明市图书馆,设立了书报阅览室、儿童阅览室以及市立小学教员参考阅览室。在众多图书馆的阅览室分类中,我们不难观察到妇女儿童阅览室的存在,近代化的中国,妇女儿童作为启迪民智的重要一环显然没有被图书馆忽视。1922 年小学教育被认定为义务教育,而昆明市立图书馆也顺势设置了小学教员参考阅览室,实现了图书馆为满足读者职业需求的功能。志舟图书馆更强调与时俱进,应英国之请设立了特别阅览室,旨在提供西文书刊供群众阅览[2]。由此可见,各图书馆增设的各种阅览室,满足了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的阅览需求。其次,各馆都试图在图书馆空间上作进一步的延伸,如云南图书馆1920 年为止设立的四处阅书报分处,分别位于馆址外、昆明文庙、城南外公园、小东门外龙王庙。1923 年将四个阅览处重新整理后设置了三个分馆,位于景星街、城南外公园、小东门外龙王庙。两次设置的图书馆延伸机构都考虑到大方位的平均分布,还考虑到将阅览处馆址设置在小范围内的人流密集处,以期服务更多的读者。最后,图书馆还十分注意延长时间以便利读者。昆华图书馆在抗战时期延长了阅览时间,抗战胜利后经过整顿,其开放时间延长为全日制。无论是图书馆本身结构的优化、空间的延伸还是阅览时间的延长都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理念的人本化,在不同时期为不同群体更好的阅览做出了努力。(三)分类编目近代图书馆在经营思想上与中世纪图书馆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它要最大限度地缩小人与图书的距离[3]。除去空间的距离,阅览者和图书的距离还由检索的方式所决定。图书书馆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馆藏量的增加,检索图书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公共图书馆面对的是公众,公众的文化素养是有差异的,如何确保各种群体都能在馆藏中找到自己适合、想要的图书资源,答案是建立科学且简单的分类编目体系,使读者能够更为方便的找到书籍,即是缩小人与图书距离的最重要手段。云南图书馆(时称云南图书博物馆)在1915年编制了《云南图书馆数目初编》,按照经、史、子、集、丛、科学6 大部类70 大种类来分类馆藏图书。后因大量新学科图书的出现,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已经无法满足图书馆的管理需要,1930 年云南图书馆又结合美国杜维的十进图书分类法和我国刘国均、杜定友图书法,编成《云南图书分类表》,将图书分为了总类、哲学、社会科学、语文、自然科学、应用技术、艺术、文学、史地等10 大类,顺应了云南图书馆的发展要求。1937 年云南省立昆华图书馆,将传统的书本式目录变为了卡片式目录,并首次组织了分类目录、著者目录、书名目录、排架目录、新书目录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目录体系 ,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建立科学且简单的分类编目体系,既有利于图书馆的管理和长期的发展,也有利于阅览者能够顺利的找到书籍,实现图书馆藏书的价值,体现图书馆服务大众的功能总之,民国时期图书馆办馆思想体现出服务对象的大众化、服务理念的人本化等特点,显示出此时期云南公共图书馆在功能上的逐渐完善。二、云南省公共图书馆功能逐渐完善的原因(一)图书馆硬件设施的完善早期云南省公共图书馆在面临馆舍狭小,馆藏数量、运营经费、阅览人数等较少的困难。1928 年,龙云政府通过了《教育经费独立案》,并指拨卷烟特捐作为省教育经费专款[4],其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也有了稳定的支持,各项硬件设施得以逐步改善,为其实现功能的转变提供物质基础(二)社会教育运动的推动辛亥革命后,民主和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启迪民智成为一大要务。云南省自1912 年开始积极推广小学教育,1921 年,云南省教育厅强调开展社会教育,1922 年将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国民教育)。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社会教育开始成为国民重视的重要事业,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识字教育、生计教育、健康教育、公共娱乐以及公民权利教育等,使得成千上万的民众接受了教育,摘掉了文盲的帽子[5],为其能够阅读奠定基础。随着识字群体的不断增多,设置分馆满足更多群众的阅读需求、对读者群体进行分类以满足结构性的阅读需求就变成非常迫切了,云南公共图书馆正是在这种社会运动的推动下实现了自身功能的完善。(三)抗战时期的特殊要求抗战时期,云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众多机构和高校内迁,大量的人口,特别是高文化素质的人口来到云南,因此抗战后期云南各大图书馆阅览人数均呈现大幅增加。同时,此时期需要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激发其爱国情感,图书馆便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合。特殊时期的人口迁移以及政治诉求成为云南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外驱力。总之,动荡的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决定了云南公共图书馆事业只能在困境之中求发展,然而逆境中的拼搏却使其实现了在图书馆功能上的不断完善。这都是在与时代中的抗争中依势而为的结果,也是在社会教育运动的推动下、在硬件基础不断完善的保障下、在抗战大后方特殊的环境中不断求生求变求发展的结果。参考文献:[1]张志东.20 世纪上半叶(1901-1950年)云南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2]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省志·文化艺术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张晓.辛亥革命前的近代图书馆事业[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4):92~97.[4]教育经费委员会、教育厅.云南省教育经费历年独立开支概况[Z].昆明:开智公司,1933:2.[5]程志军.民国时期昆明社会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文章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ynzyzyzz.cn/qikandaodu/2021/0111/552.html

上一篇:云南省新闻出版业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
下一篇:云南旅游形象污名化的根源和形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