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饶余鉴有求必应的声乐老中医(4)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2 07:4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记得年轻时和进入中年初期,天天“扯”着脖子怎么唱、怎么喊都不会觉得累。即使唱多了、喊累了,睡上一觉,第二天早上醒来嗓子清亮如初。55岁以后

记得年轻时和进入中年初期,天天“扯”着脖子怎么唱、怎么喊都不会觉得累。即使唱多了、喊累了,睡上一觉,第二天早上醒来嗓子清亮如初。55岁以后,突然间觉得稍稍唱几声就会很累,甚至有时候不唱都累!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确老了。年过半百,似乎突然明白了儿时就能背诵的毛泽东著名词篇《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名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似乎很多事情要做,但好像怎么做都做不完,时间都不够,都需要“争朝夕”,歌唱也不例外。想起下午饶余鉴老师说的“我认为,有了结实的咽壁加上气息,高音的密度才会大,高音才不会出现“摇”的现象。”高密度的、不“摇”不“晃”的声音,应该是进入中老年的歌唱家最为在乎的事情。当听到饶老师关于高音演唱技术的这个解释时,我急忙追问:“下巴放松应该非常重要吧?”饶老师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然重要!”然后,饶老师就把这一套流程现身说法演绎给我,并让我当场试验。当我放松了下巴,把气息稳稳地送到后咽壁时,舒适而“强大”的声音让我和饶老师会心大笑。

饶余鉴老师是一位在声乐专业上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前辈,也是一位让同行、学生们受益多多且十分亲切的师长,当然他更是一位对自己的太太珍爱有加的好丈夫。正如大家都知道的,饶老师的太太任桂珍老师也是一位著名歌唱家,当年唱着《谁不说俺家乡好》一炮走红,这对中国声乐界的模范伉俪如今已经度过了他们的金婚时光。

望着咖啡店外闪烁的华灯,回味着饶老师今天的每句话,回想着他走过的艺术之路和生活之路,心中感慨万千。思索着饶余鉴老师的话,思忖着明天就要返回北京投入工作。身处五光十色的上海滩,我似乎总能看到饶老师的身影,听到他充满金属色彩的美妙歌声。饶老师,我知道您只是喜爱声乐艺术,喜爱声乐教学,喜欢给那些在声乐道路遇到坎坷的人“把把脉”,而从来不计较名和利。但是,作为声乐教师的我,从心底欣赏您优雅的艺术品位,敬佩您高尚的人生品格,我向您致敬!

夕阳西下,28度的气温开始悄悄地下滑。躲在冷气充沛的琴房,看着笔记本电脑显示屏上的《饶余鉴:有求必应的声乐“老中医”》的稿子,我想了很多,总觉得还没有写完,还有几句话必须要交代清楚。

不知是哪间琴房的门被突然打开,楼道里传来了男高音学生稚嫩的歌声,偶尔的一两声高音虽让人感觉有些吃力,但歌词却唱得还算清楚:“感恩每一滴水珠,它把我来滋养……感恩亲爱的父母,给予了我生命;感恩敬爱的老师,教会了我成长……”是啊,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做人的品德。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接受帮助是成长的便捷之路”,正因为如此,我想到,曾经接受过饶余鉴老师的指导并从中获益的歌唱家、声乐教师、声乐学子,不要忘记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曾幸运地遇到了这位可爱、善良的老师,不要忘记这位曾经在幕后给你“把过脉”的“老中医”,不要忘记这位老师对你哪怕是仅仅一次却让你终生受益的点拨。

偶尔在学校食堂吃上一次觉得味道还不错,在这里能获得在其他餐厅得不到的一种心情,在这里许多认识或是不认识的学生会向我热情地打招呼。走出食堂,驱车回家已是掌灯时分,学生们“老师,再见”的声声寒暄敲响我的耳膜,回荡在我的心间。

回到家中,满脑子依然是饶余鉴老师的故事。仔细想一下,我与饶老师有着几乎同样的经历:艺术院团工作、出国深造、归国教学。而不一样的便是饶老师年长我20,对声乐艺术和声乐教育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与更丰富的经验。我敢断言,饶老师喜欢和声乐学生在一起,愿意帮助前来讨教的声乐学生和歌唱家,一定是从心底喜欢并享受这种氛围、这种感觉、这项事业,因为他早已把自己的心与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牢牢地连在了一起。

总想把饶余鉴老师写得更加丰满,无奈文笔不佳,难遂人愿。也好,这让我期待再赴沪上拜访饶老师,再去讨教、寻找新的发现。更想再去让饶老师帮我听一听,贴住后咽壁唱出的声音是否合格、能否震撼……

文章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ynzyzyzz.cn/qikandaodu/2021/0722/918.html

上一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中医衍生品设计
下一篇: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中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