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口苦的原因,口苦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方法,早起口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4 17:4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摘要:口苦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龙祖宏教授认为口苦的辨证可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主要有肝胆湿热证、肝郁化火证;虚证主要有肝肾阴虚证、脾胃虚寒证,分别予清利肝胆湿热、疏肝

摘要:口苦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龙祖宏教授认为口苦的辨证可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主要有肝胆湿热证、肝郁化火证;虚证主要有肝肾阴虚证、脾胃虚寒证,分别予清利肝胆湿热、疏肝清火、滋阴疏肝、益气温中等治疗,疗效较好。

龙祖宏教授是云南省荣誉名中医,龙老行医50多年,擅长胃肠肝胆疾病及疑难杂病的中医治疗,在诊治口苦方面疗效较好。笔者有幸跟随龙老学习多年,获益良多,现将龙老诊治口苦的经验总结如下。

口苦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可伴或不伴胃脘不适、饮食不振等症状,口苦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并将之归于“胆瘅”。普遍认为口苦的主要原因为胆热、肝热,且胆火上炎是其主要病机。然脾气通于心,心开窍于舌,肝肾之脉循咽喉连舌体,故口苦一症,不单纯是由于心肝火热导致的,脾胃虚寒等也可导致口苦。龙老认为,口苦与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口苦的辨证可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主要有肝胆湿热证、肝郁化火证;虚证主要有肝肾阴虚证、脾胃虚寒证。

1口苦实证

1.1 肝胆湿热证口苦、口干、脘腹胀闷,或面目肌肤发黄、尿黄,大便干结或排便不爽。治疗以清利肝胆湿热为主,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验案1:刘某,男,34岁。患者有慢性胆囊炎病史3年。半月前因饮食不慎出现口苦、口干、口臭伴右上腹胀闷不适,曾自服“消炎利胆片”症状无明显改善。现症见:口苦、口干、口臭、右上腹胀闷不适、纳呆,排便不爽,尿黄,舌边尖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本证属于肝胆湿热为主,治当清泄肝胆湿热为主,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10 g,茵陈20 g,炒栀子10 g,炒黄芩10 g,柴胡10 g,生地黄15 g,当归5g,车前子15 g,泽泻15 g,通草5g,厚朴15 g,炒枳壳10 g,芦根20 g,5剂内服。

二诊患者诉服药5 d后口苦、口干、口臭、右上腹胀闷等症均有明显减轻,排便畅快,舌边尖淡红黄薄腻微黄,脉细弦。又继续守方7剂,诸症消失。

按:患者素有胆囊疾患,因饮食不慎出现口苦等症状,四诊和参,当属于“肝胆湿热”。《内经》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处方在龙胆泻肝汤的基础上加茵陈以加强清利湿热之功;湿热壅滞,影响腑气得通降,故出现右上腹胀满不适、排便不爽,方中加入厚朴及枳壳以燥湿下气,气行则湿化,湿去则热孤;湿热伤津,故出现口干,加入芦根以清热生津,全方起清泄肝胆湿热之功,肝胆湿热既去,则口苦不存。

1.2 肝郁化火证口苦,胃脘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恶心呕吐,泛吐酸苦水,呃逆嗳气,舌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以疏肝清火为主,方选丹栀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

验案2:张某,女,48岁,患者有“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史2年。1月前因与家人争吵后出现口苦,胃脘胀痛,反酸,嗳气,曾自服“奥美拉唑”症状无明显改善。现症见:口苦,胃脘胀痛,反酸,嗳气,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偏红,苔薄黄,脉弦。本证属于肝郁化火证,治当疏肝清火为主,方选丹栀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牡丹皮15 g,炒栀子10 g,炙甘草6g,当归10 g,芍药15 g,茯苓15 g,炒白术15 g,柴胡10 g,薄荷6g,竹茹10 g,香橼15 g,海螵蛸15 g,元胡15 g,川楝子10 g,7剂内服。

二诊患者诉服药诸症均有明显减轻,大便稍稀,舌淡红黄薄白,脉细弦。在上方基础上减栀子的用量为5 g,又进5剂,诸症缓解。

按:《灵枢·四时气》曰“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调畅气机是治疗的关键。该患者因情志不遂,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日久化火,出现口苦,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表现;肝气犯胃,故出现胃脘胀痛等症,治以疏肝清火为主,方选丹栀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其中,逍遥散疏肝解郁,丹皮以清血中之伏火,炒山栀善清肝火;金铃子散疏肝泄热,活血止痛;方中加入香橼、竹茹是龙老用于疏肝理气、清热化痰的常用组合,诸药合用,使火热得清,气机条畅,口苦自除。

2口苦虚证

2.1 肝肾阴虚证口苦,腰膝酸软,盗汗,五心烦热,伴失眠、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弦或细数。治以滋阴疏肝为主,方选滋水清肝饮加减。

文章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ynzyzyzz.cn/zonghexinwen/2020/0724/394.html

上一篇:化疗后,病人身体更差了?专家:用好6大饮食干
下一篇:中草药、中成药、免煎颗粒,哪个更好?一份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