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从流官到土著大姓:魏晋南中大姓霍氏家族的变(3)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0 1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至于霍氏的下落,史料不载。1963年云南昭通发现一东晋墓。据方国瑜先生介绍,墓葬发掘之时因保护不力,致使墓内题记中若干字被损毁(其中包括墓主

至于霍氏的下落,史料不载。1963年云南昭通发现一东晋墓。据方国瑜先生介绍,墓葬发掘之时因保护不力,致使墓内题记中若干字被损毁(其中包括墓主人名、迁葬时间)。残存文字如下:

“晋故使持节都督江南交宁二州诸军事建宁越巂兴古()()太守南夷校尉宁州刺史成都县侯霍使君像君讳()字承嗣本是荆州南郡枝江人六十六岁薨先葬蜀郡以太元十()()二月五日改葬朱提越渡()余魂来归墓”[6]

方国瑜先生认为,该墓主人即霍彪,其依据有以下几项:第一、墓主人名残存虎头,当为彪之残。第二,胪列官衔与霍彪事迹吻合。方先生还推测霍氏协助成汉击败晋军,不久死于成都。382年,自373年起占有巴蜀的苻坚通好南中,得以改葬。胡振东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著《昭通东晋壁画墓墓主考》一文,认为考古发掘报告所见墓主名残字,与同一题记中的“越”字十分相似。此外,霍彪的官职与题记不符,因而墓主不是霍彪。胡先生一步认为,墓主最有可能在347年至357年间任职。由于题记残损严重,连归葬时间也无法确定,遑论其他。霍彪叛晋到收复巴蜀不过数年,晋廷何以擢用叛逆族人?仅就墓葬本身而言,为何滞留在居住地建宁以北的地方;墓葬如此规模,说明该家族在当地拥有一定实力。其中原委目前无从明了,但这些本身颇耐人寻味。

历代对云贵的开发常常伴有移民的涌入。对于移民对迁入地的影响加以考察,不宜仅仅从外部着眼,视云贵高原为被动接受开发的边缘地区。而宜立足于当地,关注外来者如何与迁入地社会成员之间如何相互调试,最终达成一种平衡。在云贵历史上,郡县机构长期存在。同时,土司制度很早就有萌芽而且延续到晚近。在这期间,流官和土司这两种身份往往互相转化。前者与内地隔绝往往转化为后者;后者也时常为前者取代。这种特殊的政治、社会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不同文化在这一地区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互动的产物。希望通过对于这样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家族个案的研究,能够反映出其中的某些细节。

一、南中流官

霍氏迁入南中,始迁祖为霍弋。南中,概指今四川南部和贵州、云南等地。西汉中叶之前,当地“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1]。综合《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列传》等记载,从西汉中叶起,邛都、牂柯相继破灭。滇国的情形,史书未明载。但据学者研究,“由于昆明族势力不断进逼……同时,随着汉廷在其地设置郡县,滇……大约不迟于西汉晚期,已遭湮没”[2]。两汉时期,南中普设郡县并安置内地移民。一方面,他们给当地带来了新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他们逐步适应并融入当地。移民中的豪族逐渐发展成为后世所说的南中大姓:他们不仅拥占大量土地以及依附人口,而且把持地方行政。两汉郡县僚佐,一般由守、令从本地人中辟召,南中亦不例外。在当地,这些职位逐步为当地豪族垄断。为了保其门户,南中大姓将依附者编为部、曲,绳以军法。汉末,刘备入蜀,设置庲降都督统辖南中。诸葛亮南征后,都督常治建宁,由重臣充任。

霍弋父峻,随刘备入蜀。霍弋早年仕于蜀汉中央。据《华阳国志.南中志》,阎宇为庲降都督,以霍弋副之。阎宇内调,霍弋以护军、永昌太守继任。据《华阳国志.刘后主志》,阎宇于259年由南中征还任右大将军,霍氏接任当在此年。护军为将军属官,后汉班固为窦宪中护军,与其参议。任乃强先生认为,阎宇以右将军领庲降都督,霍弋以护军留部主事。蜀汉时期,霍弋累官至安南将军、建宁太守。

蜀汉末年,霍弋虽未任庲降都督,但实际为南中长官。霍弋政绩,据《华阳国志》:

“抚和异俗,为之立法施教,轻重允当,夷晋安之”[3]247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没有留驻大批军队。南中大姓本已领有部曲,诸葛亮对于顺从的大姓“分其羸弱配大姓……劝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3]241”,借助大姓维系统治。霍弋在南中存其大体,不苛细故。这些大致是针对南中大姓而言,对于不服从的部族,仍加以讨伐。综合《三国志》《华阳国志》等书记载,永昌夷獠之前杀太守吕凯并为患多年,霍弋对其进行扫荡并大获成功。总之,南中在其治下大体稳定。

二、归降魏国

如果蜀国不亡,霍弋任满即会内调。可是,历史也往往充满“不测风云”。历史上,由内地进入云贵的流官和戍兵往往会因为政治波动而滞留当地,霍弋也不例外。263年,蜀汉为魏国所灭。次年年初,蜀将姜维联合魏将钟会起兵,旋即败覆。此后,蜀国上层被强制迁离。成都不守,霍弋本欲坚守,但在诸将压力下,表示愿意归顺魏国。待到次年局势稳定,方才不再观望正式归附。据《三国志》本传引《汉晋春秋》:

文章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ynzyzyzz.cn/qikandaodu/2020/0720/375.html

上一篇:《中外医疗》约稿函
下一篇:略论蜀与滇的文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