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排球俱乐部对云南高校排球体育运动的影响(3)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7 08:0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2 云南高校排球体育运动发展限制因素分析 3.2.1 云南高校排球运动发展现状 排球与篮球、足球、乒乓球等是共同支撑高校体育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组成部

3.2 云南高校排球体育运动发展限制因素分析

3.2.1 云南高校排球运动发展现状

排球与篮球、足球、乒乓球等是共同支撑高校体育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项运动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非常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排球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积极的进行排球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促进排球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排球运动是高校体育开设的重要课程项目之一,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等意志品质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能够全面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然而,当前云南高校排球运动开展情况却不容乐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些许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排球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变革。高校积极推动、改革排球俱乐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排球技能水平,与此同时提高身体素质水平,提高身体运动素质能力是体育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因此进一步突出了排球俱乐部对高校排球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3.2.2 影响云南高校排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通过访谈以及调查,学生积极性不高是主要问题。首先现在学生都比较宅,排球运动兴趣不大,影响了排球的氛围的发展进而就应排球发展的广度。其次是场地问题,许多学校排球场地少器材不齐全受天气影响较大经常使排球训练活动不得开展,所以排球发展实践学习受限。再次,是校内排球比赛少,学校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学生对排球认知有限,学习机会少。再加上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排球发展问题及发展状况,影响了排球发展的宽度。最后,许多高校排球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教学实践机会少,课上课下衔接不密切,进而影响了排球俱乐部的发展深度。还有很大一部分不是来自足球、篮球以及其他运动的冲击,篮球和足球发展状况好于排球,对排球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通过访谈与交流发现,所调查的六所云南高校在引入、改革排球俱乐部之后,学校自身的排球竞技水平和学生积极性与之前相比都有明显的进步。

(2)云南省积极开展各类各级别排球赛事,例如中国排球超级联赛、云南省四级联赛、云南省在昆高校排球周末联赛等等排球赛事,为高校排球俱乐部拓宽见识、丰富经验、提高技能等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有机会将排球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学习和展现。

(3)云南高校大型排球赛事的举办,对于提高排球俱乐部的技战术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排球俱乐部的学生在赛事中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同时结交球友,营造良好的排球体育文化氛围,发挥排球的极致魅力。

(4)云南高校俱乐部赛事的举办对宣传排球运动有着积极推动作用,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排球这项体育运动中,提高高校学生身体素质,丰富大学生活。

(5)积极促进排球俱乐部赛事发展有利于提高各高校排球的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让高校排球水平更上一阶段。

4.2 建议

(1)高校应尽可能为排球俱乐部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以此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大力推动排球在校园中的推广与宣传,从而营造良好的排球学习氛围。

(2)高校应尽可能为排球俱乐部的学生提供练习场地,配置相关器材,同时尽可能为排球俱乐部学生提供交流平台,积极促进排球运动的开展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开展体育运动项目比赛。

(3)高校应注重学生全方面综合发展的培养目标,为学生参与活动提供更多优秀契机。例如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与其余高校进行合作交流,不仅能够学习优秀经验,还有利于云南省整体高校排球水平的提升。

(4)排球运动集娱乐、健身和竞技于一体,高校排球教学可借助于排球俱乐部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5)高校可以结合排球俱乐部开展各种形式的排球宣传、推广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排球的魅力,真正热爱上排球,以此为高校排球运动的长远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刘建坤,王桂欣.我国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研究文献的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2):232-234.

[2]杨勤,吴秋林.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思路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3):395-397.

[3]石磊,张浩,陈国志.影响普通高校排球教学俱乐部发展的因素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2):79-81.

文章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ynzyzyzz.cn/qikandaodu/2021/0627/885.html

上一篇:茶叶供应链整合探讨以云南和贵州两省为例
下一篇:机遇下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研究